題目:2007美元走勢展望
Few bright spots in dollar out look for 2007
作者:JAMES CHEN
摘自:Futures 2007 / 4
日期:2007/4/10
長期以來,美元走勢不太樂觀,2006年底公佈的正面的經濟數據,讓美元有一段短而急的回升行情。但重大的負面因素仍然存在,影響2007年美元的走勢。
翻譯:陳佩芳
經濟體成長分岐:美元潛在的衝擊
2006年美國經濟逐季衰退,比預期低迷。第一季GDP成長率為5.6%、第二季2.6%、第三季掉至2.0%,第四季雖回升3.5%,為市場帶來樂觀行情,但隨後大幅修正為2.2%。
如此顯著的經濟倒退,並沒有完全反應在美元上,原因是美元的漲跌勢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表現及貨幣強弱,有相對的關聯性。
例如歐盟經濟成長於2006年初為2.02%,到了年底則達到2.7%,是六年來的高峰 (比2005年的1.4%成長近一倍,四年來首度超越美國),但2.7%對美國而言並非罕見。因此,經濟絕對數據並非唯一判斷美元的依據,反而是,美國及歐盟兩個經濟體一上一下的成長分岐,這才是美元利空的潛在衝擊。
(2007年美國經濟成長率原為3%~3.25%,FOMC (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)向下修正為2.5%。)
全球利差縮小:美元貶值的壓力
美國聯邦理事會 (FED) 的利率政策一向主導美元走勢。FED主席Ben Bernanke於2006年8月開始暫停貨幣緊縮政策,一般預期這樣的情況將維持到2007年中,並有一次降息的可能性。
相反地,歐洲央行 (ECB)及日本央行 (BOJ) 仍然維持其貨幣緊縮政策,而一般預期ECB將於今年至少升息兩次,到達4.0%的目標。
BOJ在2006年7月首度調升一碼 (0.25%),並在2007年2月再度升一碼,目前日本的基本利率為0.5%,結束六年來長期處於零以下的利率水準。BOJ指出進一步的升息將循序漸進,一般認為兩次調息尚不足抵消六年來日本零利率的弱勢,短期內不會刺激日圓空頭部位離開市場。然而,如果利率不斷上揚,預期將有大規模的空頭平倉,日圓將轉強。
目前及未來全球央行間的利差逐漸縮小,顯示美國漸漸失去利率優勢。外匯交易員持有澳幣、加拿大幣、歐元及英磅的潛在意願增強,造成2007年美元貶值的壓力。
赤字問題惡化:海外央行拋售債券
另一個威脅美元的關鍵因素是蹣跚的美國經常帳赤字,多年來仰賴國外央行資金的注入。然而債務的惡化讓外國央行持有美元資產 (主要為美元現金及債券) 的意願下降,懸而不決的赤字問題更讓美元是搖擺不定。
舉例來說,2007年初OPEC國家加速大量拋售美國債券,肇因於自2006年中以來原油價格的下跌。在去年最後三個月,主要石油出口國拋售1億美國債券 (約佔市場量10%),此一舉措可能為市場帶來潛在的風暴。
(持有美元資產之外國央行包括中國、亞洲國家及OPEC國家。)
中國:縮減持有美元資產,人民幣逐步升值
中國經濟的發展深深影響全球經濟及匯率走勢。除了美國本身外,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如中國般,對美元具有如此潛在的牽引力。
中國擁有驚人的外匯存底及外國政府債券,截至今年3月,中國人民銀行手上持有1.07兆美元的國外資產,而巨額的貿易順差,讓中國外匯存底以每個月2億美元的速度增長,其中60%~70%為美元資產,其餘則為歐元、日幣及英磅。
但為了緩和持有美元資產之龐大風險,及追求多樣化組合及高報酬率,中國自2006年中開始減少持有美國債券,購買比例下降2%。同時,現行美國財政部採取強硬態度,要求中國放寬人民幣波動幅度,以逐步採行浮動匯率,中國在國際壓力下,自2005年起逐步讓人民幣緩慢升值,這些因素均促使美元朝貶值的方向。
些許好消息:支撐力有限
美國房地產市場雖然經歷嚴重下滑,但出乎意料地並未如預期影響消費支出及國內需求,此正面訊息成為美元的支撐。
另外,從商業發展的比較性結構來看,美國企業的創新及改革能力,是美國經濟成長及強勢美元是支撐力,雖然有些人對此抱持懷疑態度。歐洲的商業文化與美國不同。歐洲成長的主軸不在於改革,而是來自於歐洲具競爭優勢的產業其效率及生產力的提升。
另外,歐洲僱用及辭退員工比美國困難,因此許多企業寧願維持現狀;歐洲公司員工並沒有被賦予太多的決策權,與自由創新的空間。從根本上,歐洲的文化、經濟及法規往往阻礙了企業家創新精神的發展,而這卻是美國經濟成長動力。
雖然美國及全球經濟也有其他支撐美元的因素,然而這些因素恐怕無法壓倒美元所圍繞的諸多困境。
(以上預測純屬作者個人見解,不代表本公會立場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