題目:Putting the commodity back in CTA
作者:Daniel Collins
摘譯:Futures 2007/1
編譯:沈承葦
日期:2007/1/30
當CTA剛出現時,期貨市場只有商品期貨之存在,例如CBOT的穀物與CME的肉類市場,但是,當整個期貨市場越來越蓬勃之後,金融期貨躍為最具流動性的市場,吸引了大部份的資金,穀物等商品反而漸漸遭到忽視。但現在由於穀物市場等的波動性增加,且正處於多頭,讓越來越多經理人慢慢將焦點轉回商品市場。
大部份投資於商品期貨的 CTA都不是使用程式交易,如此,他們進場交易的時間點就會因不受程式左右而有所不同,並且還可以觀察法人的交易動向,以便彈性調整交易策略。
法人或基金機構會因為需要接觸商品市場,而購買指數基金(index fund);另一個他們可以考慮,但比較困難的方法是,親自挑選CTA,建立投資組合;通常採此方式的投資績效會比購買指數基金高,但在目前明顯的多頭市場中,指數基金會凌駕於CTA之上;可是,於空頭市場或是多頭回檔的情況下,CTA的優勢即相當明顯。對於專注於某一市場的人來說,要在空頭市場操作並不難,不像指數基金只能作多,例如高盛的基金,70%投資於能源市場,但能源卻於2006年下跌了14%;同樣的,雖然穀物目前處於多頭,但一定也有方向改變的時候,到時除了指數基金,就得另外尋找其他投資機會了。
其實,指數基金帶來的好處是,巨額資金可帶動市場的流動性,例如玉米的未平倉量即於2006年增加了60%;由於流動性增加,穀物市場所能吸收的資金也大增。
另外,如果深入分析,可以發現,目前投入穀物市場的資金大部份來自於沒有部位限制的指數商品,對這類投資人而言,這種投資方式就又比投資於CTA更有效率。
除了指數基金投入市場所帶來的好處,能源成本高漲,帶動了生物能源(bio-fuel)的進步,也為穀物市場帶來流動性與波動性。生物能源的發展,以及國家安全在這方面的需求,都對穀物價格有推波助瀾的作用,並減少了對原油的需求。雖然近來原油及穀物的價格都有修正的動作,但並不會影響穀物未來的走勢,因為跟以前相比,對穀物的需求已經有了結構性的改變。這個情況並不單單只在美國發生,在亞洲地區,特別是中國,都非常積極的增加相關建設。
另一個讓穀物市場成長的原因是電子交易,也由於交易越來越方便,不同的交易策略如雨後春筍般出現。雖然目前還未看到大量資金擁進,但其實這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。對其少數的CTA而言,他們專攻一個市場與不使用程式交易的特性成為其競爭的利基。CTA們並沒有被最近這股穀物熱潮沖昏頭;他們盡量避開熱錢的投資,以免讓規模膨脹過快,反而力求穩定成長,並保持靈活度。
可預見的是,過去一度被冷落的穀物市場又重新回溫,雖然目前規模龐大的能源與金屬市場會搶走許多焦點,但由於其波動性越來越佳,投資人都已爭相準備搶奪這塊大餅。
|